《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强调语文教学须贯彻“教—学—评”一体化理念,要求教师将评价机制融入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动态评估提升教学实效。针对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教学目标模糊、评价与教学脱节等问题,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以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联读教学为载体,通过将“语言建构”“审美鉴赏”“文化传承”等素养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活动,设计诵读评价量表、文学短评量规等工具,形成“目标引领—任务驱动—动态反馈”的教学循环系统,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
《三峡》作为一篇描写山水之杰作,词约意丰,惟妙惟肖;明丽清新,神韵清绝。全文着重描绘三峡山水之美,将山水审美化、意趣化,赋予山水以生命的特征,表现出独特的审美追求。从“形、色、情”三个审美维度解构这篇山水散文,可探析出郦道元的三层审美追求:山水共生的山水审美态度、形色和谐的山水审美标准以及物我合一的山水审美境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情感、人生智慧和审美价值,这与小学语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内容和要求有着天然联系。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深度融合,教师设计教学时应遵循贯穿情境、注重系统、链接生活、挖掘艺术的设计原则,仔细分析单元要求,明确教学目标,整合所用资源并制定学习任务群框架,细化任务活动要求和评价标准,以促进学生能力素养的全面发展。
说课是教师的基本功。高中语文教师围绕“说课标、说高考、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等要素开展说课时,要指向“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要这样教”三大方面问题的解决。
将“一字立骨法”应用于语文教学中,对于文章线索的梳理和文章中心的确立大有助益。而“一字”(字、词、语句)该如何寻找,“骨”又如何构架,如何运用“一字立骨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理解文章中心立意、教学重点等都是落实教学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寻找“一字”,搭建起教学的骨架,层层深入,步步剖析,以此统领教学。
初中语文必读名著(整本书)的写作教学价值在当下教学中尚未得到应有关注,对其写作资源的开发运用有探究和实践的必要性。基于逆向设计理念,融合必读名著整本书“阅读”与“写作”活动,阐释说明其写作资源开发的四条基本原则与四组多样策略,以期为必读名著中写作资源的发掘与利用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自20世纪后期以来,文学理论和批评向读者中心论转变,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接受美学关注读者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并融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其实施策略为:重视“读者接受”,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期待视域”,激发学生兴趣;利用“召唤结构”,填补文本空白;鼓励“二度创造”,促进多元解读与读写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首次提出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文学阅读与多样化的表达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推动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理论框架,通过对实践案例的分析,探讨其内涵、价值追求及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优化“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语言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教—学—评”一致性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机制,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路径,也是破解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困境的关键抓手。当前研究多聚焦于微观课堂操作,对课程层面的系统性整合关注不足,导致核心素养培育呈现碎片化倾向。基于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双重视角,“教—学—评”一致性需实现宏观、中观与微观的三重联动:宏观层面以语文核心素养为价值统领,中观层面以大单元学历案为载体实现课程结构化,微观层面以逆向教学设计为工具构建证据导向的课堂闭环。从理论阐释与实践案例的双向印证中,揭示其内在逻辑与操作范式,从而为语文教学从经验型向证据型转型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读写结合类作文已然成为高考语文考试中的“常客”。2025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测试读写结合类作文题的命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形成了新的趋势。材料方面,“读”与“写”结合更紧密;哲思方面,情境建构与问题推断更复杂;教材方面,“教—学—考”衔接更明显。命题趋势对新课标II卷地区高考语文作文备考有一定的启示。